探秘“高山奇鹬”

2023-10-12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空气渐渐凉爽起来。在北方繁衍后代的鸟儿,也陆续踏上了南迁的旅程。它们的队伍浩浩荡荡,数量惊人,尤其在我国东部的沿海滩涂上,经常出现密密麻麻的一群小灰鸟——鸻鹬类。《博物》10月刊的特别策划,就把目光聚焦在它们身上。《博物》10月刊的专题策划为“鸻鹬”,这类鸟儿看似其貌不扬,其实是不折不扣的滩涂精灵,身姿呆萌可爱,有着非比寻常的觅食手段,每年都能超长距离迁徙......关于它们,有着说不完的精彩故事。 封面绘图/郑秋旸

 

“鸻鹬类”是个非正式的统称,泛指鸟类“鸻形目”下的各种小型涉禽。从体型上看,鸻鹬类比鹤、鹳和鹭类娇小得多,最大也才跟乌鸦一般,而且脖子通常也不是很长。

鸻鹬类看起来弱小呆萌,却凭借卓越的迁徙能力,几乎占据了除南极大陆以外的全球各类水环境。从涓涓细流、江河湖泊、寒带苔原到大海之滨,都能看到它们的小小身影。尤其水陆之间的滩涂,堪称鸻鹬类的主场。

海岸附近飞行的众多鸻鹬。摄影/Mdk572

 

传统上区分“鸻”和“鹬”,主要看外表和觅食方式。鸻类是“视觉系”猎手,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格外醒目,嘴喙却又短又细。而鹬类是“触觉系”,视力在鸟类中不算出众,嘴喙则通常比鸻类长得多。

鸻类目光敏锐,主要搜寻滩涂表面的食物,跑跑停停,宛如发条玩具。而依赖触觉的鹬类,觅食时一刻不停,频繁把喙当作“探针”戳入泥沙。部分滨鹬类成员,还会大群集结、整齐前行,展开“地毯式搜索”。

另外,鸻的双腿相对较短,且后趾极短或退化;而大多数鹬的腿较长,后趾更发达,更擅长涉水或泥地中行走。

 

鹬类(左)与鸻类(右) 绘图/郑秋旸

 

鸻鹬类擅长“特种兵式”的长距离迁徙,特点是路途遥远、争分夺秒、线路明确。比如斑尾塍鹬,每次迁徙距离远达上万公里,路线斜跨太平洋,从北极圈的阿拉斯加飞到南半球的新西兰。迁徙途中,它们动不动就一连数天、甚至十几天昼夜连飞。

一般来说,体型较大的鸻鹬类续航能力较强,小型种类营养储备少些,但它们都依赖迁徙途中的各个补给站,也就是资源丰富的沿海、沿湖湿地。保护好这些地方,对鸻鹬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斑尾塍鹬 摄影/Andreas Trepte

 

我国至少有60种鸻鹬类,其中不乏有趣的种类。本期博物课堂,我们请来了北京大学生态学课题组的研究人员任晓彤,请她来为我们讲讲她的研究对象——林沙锥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记得收听。

 

分享嘉宾

任晓彤

北京大学保护生态学课题组科研助理。

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硕士毕业于昆士兰大学。

对鸻鹬类生态和保护有十年的学习及研究经验。

直播间

博物课堂

话题 268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