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重要

2019-09-10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重要》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重要》。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戈尔曼,戈尔曼毕业于哈佛大学并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现在担任美国科学促进会研究员四度获美国心理协会高荣誉奖项,并荣获美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

 

情商这本书是最近两年非常火的畅销书之一,这里有一个细节可以反映这本书的火爆程度:她的这本书在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10名达半年之久,并且连续畅销10年,全球销超过1000册!

 

《情商》这本书出版后在美国企业界教育界掀起一阵情商旋风,这股旋风横扫全球,影响数代人是认识自我潜能、获得成功的重量级好书!

 

那么,这本书为什么会在全球如此受欢迎呢?

 

首先,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听到别人用商高、聪明、睿智等与智商相关的词,来评价一个人,而这本书呢,不仅打破了长久以来智商为基础的天生决定论,更为心理学界探讨已久的情绪智慧问题提出关键性的解释

 

其次,就情商本身而言,我们每天都在与人交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问题,当一个人面临工作压力、突发事件,或者在生活中的不如意时,良好的情商是妥善处理自己的身心健康、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重要素质且也是建立一个人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另外,就个人而言,该书也向我们着重强*,*商是个人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决定你其他心智能力的表现,也决定你一生的走向与成就就如这本书开头所说:

 

智商高,情商也高的人,春风得意。智商不高,情商高的人,贵人相助。智商高,情商不高的人,怀才不遇。智商不高,情商也不高的人,一事无成

 

总而言之,

 

情商是一种情绪管理的能力或情绪智力,这些能力包括自我激励、百折不挠;

控制冲动和延迟满足;

自我调节情绪和防止困扰情绪影响思维能力;

以及富有同理心和充满希望。

 

只要是能力都可以被训练。

 

《情商》这本书从大脑的发育、在场景下的运用方面讲述了情绪的触发原因和管理情绪的方法,并教我们练就高情商,塑造职场成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今天呢,我们主要来讲讲要想练就高情商、塑造职场成功需要了解的三个核心问题:

 

第一,如何了解自身情绪,并正确的激励自己?

第二,如何摆脱不良的情绪,管理好自身情绪?

第三,如何识别他人的情绪,并处理好人际关系。

 

 

接下来我们就这三个问题分别来开始讨论。

 

---------------------------------------------------------------------------

第一部分

 

练就高情商的前提是学会识别情绪,知道自身的情绪状态,并能时刻监控情绪这是心理领悟及自我理解的关键。

 

如果无法注意到自身的真实感受,那么,我们就只能听命于感受的操控。

 

对自身情绪更加确定的人对生活也会有更强的掌控能力,他们更加清楚自己对和谁结婚或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等个人决定的真实感受。

 

那么,我们该如何了解自己的情绪呢?

 

书中向我们提到了三个要点:

 

第一点是:了解自身情绪的关键是对内在心理的持续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情绪似乎很容易就能觉察到,但细细琢磨会发现,其实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我们对某个事物的真实感受,或者到了后来才恍然大悟。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缺少对内在心理的持续关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意识。

 

进一步来说呢,这个自我意识指:我们既知道自身的情绪,也知道自己对该情绪的看法。

 

例如当我们生气的时候就能意识到:我生气了生气对我不好

 

对情绪有了自我意识接下来有两种处理方法:

 

一种是被情绪吞没,被动处理;

 

另一种是接受该情绪,主动处理,使自己情绪受控。

 

想象有那么一刻,你正坐在飞机上从纽约飞往圣弗朗西斯科。

 

一路的旅程很舒适,但在经过洛基山的时候,飞机广播里突然传出飞行员的声音:女士们先生们,飞机前方将会遇到气流,请回到座位并系好安全带。

 

不久飞机遇上气流不断颠簸,其剧烈程度是你从来没有经历过的——飞机一会高一会低,一会向左一会向右,如同在大海中漂浮的气球。

 

那么,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反应

 

你是把头埋在书本或杂志里,或者继续看电影,完全不理会气流的影响,还是找出紧急情况提示卡,复习注意事项,或者观察乘务员是否出现惊慌的神情,或者紧张地听着飞机引擎的声音,看是否出现异常?

 

当我们面对这种困境的时候,一般有两种注意力立场:

 

一种是把自己置身事中另一种是置身事外。

 

置身事中增强我们的情绪反应,置身事外则会弱化我们的情绪反应。

 

于将困境置身事中的人来说他们非常注意观察周围环境,无意中增大了他们的反应强度结果使他们的情绪更加紧张。

 

而那些置身事外的人则通过各种方式分散注意力,较少关注自身的反应

 

因此,他们即便没有降低反应本身的强度,也会把情绪反应的体验最小化。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了解自己的情绪特质,关注自己的情绪感受和选择;

 

我们发现,情绪关注度越高的人,其情绪生活也会越丰富。

 

一方面,对于情绪敏感性较高的人,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会引发情感风暴,当然结果有好有坏;

另一方面,那些处于另一个极端的人,即使在最直接的环境下也很难体会到任何感觉。

 

那些没有感觉的人其实是具有述情障碍他们内心有感受但是不会描述。

 

有一个述情障碍的病人看了一场电影,电影讲述的是有个生了8个孩子的女人得了癌症即将死去。

 

这个病人看完后很伤心,在哭泣中入睡。

 

病人的治疗师问她伤心是不是因为电影让她想起了她死于癌症的妈妈,病人坐着一动也不动,表情很困惑,陷入了沉默。

 

然后,治疗师又问她当时有什么感受,她说她感到糟糕,但除此之外再也讲不清楚了。

 

她又补充,她有时会哭起来,但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而哭。

 

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其实,具有述情障碍的人并不是没有感觉,而是他们不会表达

 

尤其是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身的感觉。

 

他们完全不具备情绪智力的基础技能也就是不具备自我意识

 

我们再来看书中提到的一个故事,艾略特的额头正后方长了一个肿瘤,有一个小橙子那么大,后来做手术把肿瘤完全切除了。

 

尽管手术很成功,但在这以后,熟悉艾略特的人都说性情大变。

 

艾略特曾经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律师,但他现在不能继续做这份工作了。

 

他的妻子也离开了他。他把积蓄都浪费在了毫无回报的投资上面,只好寄宿在他哥哥的家里。

 

艾略特的问题有一个令人困惑的模式。

 

从智力上说他和以前一样聪明,但他不会支配时间,迷失于琐碎的细节,他对事情似乎失去了轻重缓急的感觉。

 

更令人震惊的是,艾略特可以完全不动感情地讲述自己悲惨的生活,好像他对过去的损失和失败只是一个旁观者对生活的不公平没有丝毫的遗憾或悲伤,沮丧或愤怒对自己的悲剧没有感到痛苦

 

艾略特的情绪障碍还体现在人际交往领域。达马西欧想和艾略特预约下一次治疗的时间,结果一团糟。

 

对于达马西欧提出的每一个时间建议,艾略特总是能够找到肯定和否定的理由,他无法从中进行选择。

 

在理性的层面上,反对或接受每一个可能的预约时间都有非常充分的理由。但艾略特搞不清楚自己对每个时间的把握根本就没有明显的偏好。

 

艾略特无法决策的案例说明,情绪感受对生活中数不胜数的个人选择起着导向性的关键作用。

 

强烈的感觉可以破坏理性,对感觉没有意识也会带来破坏作用,尤其是在衡量影响我们人生基本方向的重要决定的时候,比如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继续维持一份安稳的工作还是跳槽到风险更高但更有趣的地方,和谁约会或结婚,在哪里居住,租哪间公寓或买哪处房子等人生中的诸多问题。

 

自我意识是心理领悟的基础,人们对自身情绪的感受能力是不一样的。

有些人更容易捕捉到恐惧和快乐的情绪,他们对情绪的强烈自我意识是天生的。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是:觉察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有意识层次和无意识情绪

 

通常情况下,情绪有两个层次: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

 

无缘无故的发火是情绪的无意识作用,一旦变成了有意识的,就会管理情绪,摆脱不良情绪。加强自我意识可以提升心理领悟性。

 

我们打个比方,有个人一大早就被一个粗鲁的家伙惹恼了,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都很容易生气,他对别人的无心之失大做文章,动不动就发火。

 

他也许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一直处于易怒的状态,如果别人向他指出这一点,他会感到吃惊。尽管他觉察不到,但正是这种愤怒情绪导致了他的生反应。

 

不过这种反应一旦进入意识层面,也就是说,一旦被新皮层接收,他就可以重新评估这些情况,改变自己的表现和心态。

 

这种方式也是人们摆脱不良情绪基础。

 

以上三点就是了解自身情绪的方法;

 

我们知道自我激励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而情绪控制又是实现目标的关键。

 

那么,问题来了:在我们了解自身情绪后又该如何正确的激励自己呢?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发现:

 

当我们处于焦虑、愤怒或者抑郁的状态中是无法学习无法有效接收或处理信息

 

热情、自信等情绪对于实现目标具有引导作用作者通过对奥林匹克运动员、世界级音乐家以及国际象棋大师的研究发现,他们共同的特质是鼓励自己不断坚持常规训练的能力,这种鼓励使他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更有热情。

 

是的,情绪可以阻碍、也可以促进我们为长远目标坚持训练的能力,情绪也确定了我们发挥各种内在心理能力的潜能界限,从而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表现。

 

书中有个实验可以说明这个道理,作者对年仅4岁的儿童,分别让其接受延迟满足的软糖实验,那些立即兑现的小朋友与延迟满足的小朋友在情绪和社交方面显示出了极大的差异。

 

4岁时就能抗拒诱惑的小朋友进入青春期后更能抑制冲动、更有社交竞争力,他们做事有效率,更善于应对生活的挫折。他们出现精神崩溃或惊慌失措的可能性较小。

 

这是因为通过延迟满足的训练,使他们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得以提高。

 

反过来讲,在生活中我们通过延迟满足的训练也能使我们控制自身情绪,并正确的激励自己。

 

此外,对于善于控制情绪的人来说,他们可以利用预期的焦虑,比如即将到来的演讲或考试,来激励自己作好充分准备,从而取得满意的结果。

 

---------------------------------------------------------------------------

当我们了解自身的情绪状态,意识到自身的不良情绪后,就需要摆脱不良情绪;而摆脱不良情绪其实就是管理情绪;

 

管理情绪的目的是实现情绪的相对平衡,不做冲动的奴隶

 

管理情绪的关键是减少负面情绪,增加幸福情绪,而不是只维持一种情绪。情绪无论低潮还是高潮都给人生增添了趣味,不过高低起伏需要保持平衡。

 

在心灵的方程式中,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比例决定了人的幸福感。

 

我们知道,人脑的构造决定了我们通常无法或很难预知我们在什么时候会情绪失控,也无法预知这种情绪是什么。

 

普通的悲伤、焦急或愤怒不是问题,假以时间和耐心,这些情绪通常都会慢慢过去。

 

假如情绪极度强烈,挥之不去,超出了正常范围,它们就会滑向慢性焦虑、失控的暴怒、抑郁等。

 

如果发展到最严重的程度,则需要通过药物或心理疗法加以控制,甚至双管齐下。

 

那么,当我们面对不良情绪的时候该如何调节呢?

 

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愤怒。

 

在人们希望逃避的所有情绪当中,愤怒似乎是最难妥协和控制的。愤怒的类型多种多样。

 

我们对司机粗心驾驶危及我们的生命感到愤怒,脑部的杏仁核很可能会在瞬间被点燃怒火,也是最主要的火种源头。

 

而情绪神经回路的另一端,则可能负责激发精心策划的愤怒,比如头脑冷静的报复行为或者对不公平、不公正现象的义愤。

 

按照富兰克林的说法,这种深思熟虑的愤怒很少是出于正当理由,或者至少表面看来如此。 那么,如何消除愤怒呢?

 

书中给我们提供了消除愤怒的三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控制和质疑触发愤怒的想法,获得缓和性信息。

 

原因在于该想法是对确认和助长第一把怒火的交互作用的原始评估,也是对后来继续煽风点火的再次评估。

 

在愤怒周期中,越早进行控制就越有效。事实上,缓和性信息如果在愤怒表达之前出现,就可以完全终止愤怒。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次实验中,一位粗鲁的男实验助手侮辱并激怒了正在进行骑自行车练习的受测者。

 

后来受测者获得机会对粗鲁的实验助手实施报复比如,对实验助手给出差评他们的行为是出于报复的快感。

 

不过在另一个版本的实验中,在受测者被激怒之后、实施报复之前,另外有个女实验助手跑了进来,她对那位挑衅的实验助手说大厅有电话找他。

 

男助手离开时对女助手讽刺了一番,但女助手欣然面对,并在他走后向大家解释,男助手压力很大,他对即将到来的毕业答辩感到紧张。

 

在这之后,生气的受测者本来有机会对男助手实施报复,但他们却选择了不报复。

 

相反,他们对他的困扰表示了同情

 

第二种途径:在生气时摆脱对方,分散注意力,身处不可能进一步引发愤怒的环境,等待肾上腺涌动逐渐消失,生理水平恢复平静。

 

也就是说,在生气时摆脱对方。在冷静期,生气的人可以寻找其他分散注意力的事物,使逐步升级的敌对想法及时刹车。

 

作者举例说,13岁的时候,有一次非常生气,离开了家,发誓再也不回来了。

 

那是一个美妙的夏日,沿着一条迷人的小路走了很远。

 

渐渐地,周围的寂静和美丽使我冷静下来,几个小时以后,懊悔地回家了,心里的不快烟消云散。

 

从那以后,一生气就尽可能这么做,发现这是最好的疗法。

 

确实是这样,积极的运动有助于平息愤怒。

 

深呼吸和肌肉放松等方法也有作用,这也许是因为这些活动改变了身体的生理水平,使身体从愤怒的高唤起水平转变为低唤起水平,也许还因为放松活动分散了个体对愤怒的注意力。

 

积极的运动平息愤怒也是同样的道理,运动过程中身体处于高度活跃水平,运动停止后身体就恢复到低水平。

 

第三种途径:在愤怒或敌意想法刚刚萌芽时就把它们遏制住,并且把它们写下来

 

运用自我意识在愤怒或敌意想法刚刚萌芽时就把它们遏制住,并且把它们写下来。

 

一旦愤怒的想法通过这种方法得到控制,我们就可以对它们进行质疑和再次评估,不过兹尔曼发现,这种方法在愤怒升级为暴怒之前比较有效。以上就是消除愤怒的三个途径。

 

其次,我们再解析一下,焦虑。

 

焦虑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一会儿担心这个,一会儿担心那个,最后又回到最初的担忧。

 

在现实生活中,焦虑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认知层面的,或者说是有忧虑的想法;

 

另一种是肉体层面的,也就是焦虑的生理症状,比如流汗、心跳加速或肌肉紧张等。

 

忧虑的积极方面是寻找应对潜在威胁和危险的途径,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而对于那些忧虑过多过重的人来说,解决个人忧虑过多问题的途径就是坦然面对体验几次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所担心的事情99%都没有发生,发生的事情也不像想象的那样,既不那样严重,也不那样美好。

 

不过,对于慢性忧虑者而言,他们的忧虑会一直保持下去,忧心忡忡的想法无限循环。

 

甚至会导致精神上瘾可喜的是,作者向我们提供了三种解决慢性忧虑的办法:

 

一是自我意识,把忧虑情绪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学会放松博尔科韦茨用这个方法来指导忧虑者,首先教他们监控焦虑的线索,尤其要学会识别引发忧虑的情景,或者最初引发忧虑的念头或想象,以及伴随焦虑出现的身体感觉。

 

通过练习,人们可以尽早在焦虑循环的开始阶段识别忧虑。

 

人们还可以学习放松方法,在意识到忧虑产生后加以运用,并且每天都进行练习,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派上用场。

 

二是对忧虑想法采取批判的立场,质疑其发生的可能性;比如,当你有忧虑的想法时,可以这样想:可怕的事情真的有可能发生吗?

 

肯定只有一种办法甚至没有办法阻止事情的发生吗?可以采取哪些建设性的措施?一直忧心忡忡真的有用吗?

 

三是求助医学。对于过度忧虑并发展成病态性恐惧或者恐慌障碍的人来说,求助医学打破焦虑循环是明智之举

 

当然,为了降低药物治疗停止后焦虑障碍复发的可能性,还需要通过治疗对情绪神经回路进行二度训练。以上就是解决慢性忧虑的三个途径。

 

接下来,我们再解析一下,忧郁

 

对于忧郁的人来说,理性层面的表现是对生活充满疑惑、无法集中精神以及记忆力下降,而在后期,他的心理感觉我的思想过程卷入了难以名状的毒潮,而这股毒潮淹没了人生的一切欢乐

 

生理层面的表现是失眠,冷漠得像行尸走肉,感觉麻木、衰弱,伴随着躁动不安

 

然后是失去快感,就像其他所有感觉一样,食物变得味同嚼蜡

 

最后是希望的消失,绵绵不绝的恐惧令人绝望,真实得如同身体的疼痛,这疼痛如此难以忍受,自杀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对抗轻度抑郁书中向我们提供了两种特别有效的方法。

 

一是质疑沉思的核心想法,质问这些想法的合理性,并得出更加积极的替代想法;

 

比如,一段感情关系结束后往往会产生类似“我会永远孤单下去”这种顾影自怜的想法, 这必然会加深绝望的感觉。

 

不过,回过头来想一想,这段感情并没有那么美好,你和恋人也有格格不入的地方,用不同的眼光看待感情的结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坦然面对,这就是质疑沉思的方法。

 

二是积极参加愉快的、转移注意力的活动

 

比如:阅读、看电视和电影、玩电脑游戏 和智力游戏、睡觉和做白日梦等转移注意力的活动。以上就是对抗忧郁的两种方法。

 

---------------------------------------------------------------------------

我们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其实就是在处理好自己情绪的前提下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情绪。因此,当我们能了解并能管理好自身情绪后,还需学会识别他人情绪,并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首先,识别他人情绪的关键是个人需要具备基本的同理心;

 

而同理心就是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它在人生的很多竞技场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销售和管理到谈情说爱、养儿育女,再到同情关爱和政治行动。没有同理心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书中也向我们阐明:同理心的基础是自我意识,我们对自身的情绪越开放,就越善于理解情绪那么,如何培养同理心呢?

 

作者提到,母亲与孩子情感协调可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这对孩子情感的培养很关键,可以使他在成年后具有饱满的情感,之后与他人交往可减少冷漠。

 

这是因为,人们的情绪生活最基础的经验就是与母亲之间亲密的情感互动建立起来的。

 

亲子互动最关键的时刻是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情绪会为人所接受并得到回应。

 

这个过程也称为“协调”。

 

如果孩子的情感受到不协调的回应,他们就会回避表达情绪,也不再会感受到别人的情绪,更不会恰当地把情绪用于人际关系。

 

然而,不恰当的回应是可以修复的

 

比如,在斯特恩的研究中,有位妈妈经常对宝宝的活跃水平不作回应,宝宝最终就变得消极被动。

 

斯特恩指出:

 

被妈妈这样对待的婴儿明白了,当他兴奋的时候不能让妈妈感到同样兴奋,所以还是不要尝试了。

 

不过修复这种关系还是有希望的:

 

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比如与亲戚朋友的关系,或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关系,会继续塑造个人际关系的状态同样,一时的不平衡可以在后来得到矫正,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过程。

 

此外,同理心在很多方面是构成道德判断和行动的基础,也是激发利他主义的原因;而利他主义也是人际关系艺术的核心。

 

有研究表明,旁观者对受害者的同理心越强烈,他进行干涉的可能性就越大。还有证据表明, 人们的同理心水平会影响他们的道德判断。

 

比如德国和美国的研究表明,人们的同理心越强,就越赞成资源按需分配的道德准则。

 

而那些犯下惨无人道罪行的人通常缺乏同理心,他们也无法感受到受害者的痛苦,因此他们也常常会为自己的犯罪行为辩解开脱,因而往往会酿成惨剧。

 

缺乏同理心更有害的一面是在对严重虐妻犯的研究中被偶然发现的。

 

该研究显示很多有暴力倾向的丈夫出现了生理异常,他们经常殴打自己的妻子,或者用刀或枪威胁她们。

 

丈夫施暴时并没有被怒火冲昏头脑,而是处于一种冷酷无情、老谋深算的状态。

 

同时,他们心跳放慢而不是加速

 

这说明他们生理上变得更加平静,这使他们会更加好斗和残忍。

 

在这种缺乏同理心的状态下,他们往往只从自身角度思考问题,往往会给人自私、冷漠无情的感觉,如此,他们的人际关系情况也往往比较紧张。

 

相反,那些具有同理心的人,更容易感受他人的情绪,也更容易为他人着想,而为他人着想的能力也是人际关系艺术的核心。

 

该能力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动员和鼓舞他人,并且容易劝服、影响和安慰别人。

 

比如爷爷出于好心,却送了一份糟糕的生日礼物,我们会教导孩子不能流露出失望的情绪,而是要微笑着向爷爷道谢。

 

如果没有同理心,个体就较难与他人交往,人际关系会一团糟。

 

---------------------------------------------------------------------------

以上就是本书的全部核心内容,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今天讲主要内容。

 

这本书的核心是教我们练就高情商,塑造职场成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首先是,了解自身情绪,关于这一方面我们介绍了三个要点;

 

第一点是:对内在心理的持续关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意识

第二点:了解自己的情绪特质,关注自己的情绪感受和选择;

第三点:觉察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有意识层次和无意识情绪;这也是人们摆脱不良情绪的基础。

 

其次是,管理自身情绪;这一部分我们着重说明了当我们面对愤怒、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的调节方法;

 

最后是,识别他人情绪,并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书中提到识别他人情绪的关键是个人需要具备基本的同理心,同理心在很多方面是构成道德判断和行动的基础,也是激发利他主义的原因;

 

在同理心和利他主义引导下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动员和鼓舞他人,并且容易劝服、影响和安慰别人。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为你准备的笔记版文字就在音频下方的文稿里。祝你在情商方面有所收获。


直播间

干货帮

话题 2162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